作者:重庆消防 日期:2017/5/22 14:47:54
重庆消防浓烟是火场头号“杀手” 在火场上,对绝大多数被困人员来说,首先遇到的“敌人”不是令人难以忍受的高湿和烈火,而是浓烟。经统计,火灾中80%的人都是被浓烟熏死而非烧死的,那些看似被“烧死”的人实际上也是先被烟气中毒窒息死亡后又遭火烧的。
2014年11月16日,山东寿光龙源食品有限公司发生火灾,引燃了墙面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,火势和有毒烟气迅速蔓延,造成车间内正在工作的18名员工死亡、13人受伤。
2015年1月14日凌晨4点30分左右,台州玉环县一住宅楼室外停车棚内电动车起火,造成向楼道逃生人员8人死亡。火场浓烟为何如此致命?
浓烟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一氧化碳中毒。在一氧化碳浓度达1.3%的空气中,人吸上两三口气就会失去知觉,呼吸13分钟就会导致死亡。而常用的建筑材料燃烧时所产生的烟气中,一氧化碳的含量高达2.5%。聚氯乙烯、尼龙、羊毛、丝绸等物品燃烧时能产生剧毒气体,对人的威胁更大。火灾时吸入高温烟气,会导致呼吸道堵塞窒息,如抢救不及时,很快致死。
垂直方向,烟比人跑得快。根据测试,烟的垂直向上流速可达2-3米/秒,而水平方向的流速为0.5-1米/秒。相比之下,人上楼梯的速度大约只有2米/秒左右,加上如果此时人员拥堵,人向上疏散的速度就会低于烟气的上升速度。但人的水平奔跑速度为4-6米/秒,即使是人多较为拥挤也能达到2米/秒以上。因此除非是疏散通道被严重阻塞,否则人的水平疏散速度比烟气的水平蔓延速度快。
此外,由于浓烟出现,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视线,使人看不清逃离的方向而陷入困境。发生火灾时,如何躲避火场浓烟? 火场的浓烟无疑是非常可怕的,但却并非无法有效躲避和安全撤离。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,就能最大限度地躲过毒烟侵袭,顺利逃出生天。一、湿毛巾捂鼻法
这个方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我们来复习一下:
第一步:准备一条棉质毛巾(注意:湿化纤容易使人窒息,不要用)第二步:彻底浸湿,拧至半水。(注意:毛巾过湿会使人呼吸困难,故使用湿毛巾时,一般应将毛巾的含水量控制在毛巾自重的3倍以下)第三步:将湿毛巾对折3次,叠成8层,然后用湿毛巾捂住口鼻,这就是一个简易的防毒面具。
第四步:如烟不太浓,可俯下身子行走;如为浓烟,须匍匐行走,在贴近地面30厘米的空气层中,烟雾则较为稀薄。
二、固守待援法
如果逃生线路被大火封堵,火势尚未蔓延到房间内时,紧闭门窗、堵塞孔隙,防止烟火窜入。若发现门、墙发热,说明大火逼近,这时千万不要开窗、开门,可以用浸湿的棉被等堵封,并不断浇水,同时用折成8层的湿毛巾捂住嘴、鼻,一时找不到湿毛巾可以用其他棉织物替代。
三、迅速撤离法
如果火点就在附近,当见到烟气蔓延到眼前时,必须在2分钟之内离开,否则烟气将在3分钟内充满房间,4分钟后,浓烟已经使人无法辨认方向。此后,停留在房间里的人就会被烟熏死。如果你身处2、3楼,应立刻向下跑;如果身处4楼以上突然见到烟气,迎着烟气冲出去得可能性极低,可考虑如何通过其他通道逃生,或在阳台等明显位置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。
四、大楼最高层并不安全
很多人以为大楼最高层离火源最远,因而最安全,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。烟气沿楼迅速上升,很快就可以到达最高层。只有在最高层被浓烟填满后,烟层才会下降到次高层。在此之前,各个楼层浓烟密度和温度都大大低于最高层。因此,当在最高层发现无路可上天台时,应迅速下到火源及顶层都较远的中间楼层,最好是避难层,躲进房门结实、屋内有水源的房间等待救援。
五、楼下起火迅速转移
当整栋大楼都陷于浓烟之中而自己被困房间,首先看看楼下对应的房间有没起火,若有则火势可能蔓延上来,应迅速转移到大楼另一侧的房间。选择躲避烟火的房间窗口不应处在大楼起火的一面,尤其不应处于火源上方。此外,结实的大门,起码能抵挡20-30分钟的火烧,防火门更能抵挡1小时以上,此时再向房门泼水降温更能延长抵挡的时间。
总之,遭遇火灾是不幸的,但如果对毒烟危害和躲避方法一无所知,就将是人生更大的不幸。
消防常识充电站一、认识烟囱效应
烟囱效应,是指户内空气沿着有垂直坡度的空间向上升或下降,造成空气对流加强的现象,它是令高层建筑火灾加剧的原因之一。在低层火灾造成的热空气,经竖井向上流动,使高热气体不断在通道的顶部积聚,结果会在大厦顶层制造另一个火场,危及前往天台逃生者的生命安全。
二、认识避难层
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用作消防避难的楼层,根据《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》相关规定,超过100米的公共建筑,通常每隔10层至15层,就必须设一层避难层,且不能用以办公、住人。避难层每平方米要能容纳5人,其墙壁需采用特制防火材料,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与避难层分隔、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。
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之间,一般不超过15层。这么规定,是因为大多数消防云梯的救援能力在50米左右,而这个高度大致相当于15层楼的高度。同时,安全疏散楼梯必须途经避难层,顺着楼梯疏散的时候,逃生者会先进入避难层,再继续向下疏散。
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》要求,高度大于100米的住宅建筑也需设置避难层,此前只有超过100米的高层公共建筑需建避难层。